咚咚找房 让你置业更轻松 App打开
买房情报群-一个聊房子的微信群 申请入群

旧改1万亩!土拍440亿元!东莞自然资源局发布2020年工作计划

牛浩思-东莞楼探

牛浩思-东莞楼探

2020.7.30 18:15浏览:12172


刚刚,东莞自然资源局发布了2020年工作计划,详细介绍了全年的工作重点,下面咱们一起去看看详细情况。



这段时间,东莞楼市经历了比较严格的调控(相关内容详见文末链接),主管部门在“土拍+旧改”等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老牛明显感觉,东莞全市目前进入了全面加速的建设阶段,朝气蓬勃的气势喷薄而出。



工作计划全文如下:


   2020年东莞市自然资源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落实省委“1+1+9”、市委“1+1+6”和省自然资源厅十项重点工作部署,牢牢把握“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以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领,深化自然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疫情防控、规划引领、空间优化、品质提升、制度完善、生态管护、资源服务、党的建设”等八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制度优势,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当好服务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为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迈上新台阶、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名片提供强有力的规划引领和资源保障。


一、以精准有效施策为导向,强化疫情防控资源服务保障


  (一)把疫情防控放在首位。强化相关科室、市城建规划设计院的人力、技术等保障,全力支持和高质量完成市应急设施的规划选址及工程设计,确保疫情有需要时第一时间投入使用。选派精兵强将深入基层一线,支援抗疫、防疫工作。加强办公大楼、公共服务设施等内部管理,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


  (二)优先保障疫情防控用地需求。对疫情防控期间急需的医疗卫生设施和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等项目,允许先行用地,按符合规划先行办理相关手续。优先保障疫情防控、能源供应、交通物流、医疗资源、生态环境等在建和新建项目用地指标。


  (三)开辟业务审批极速通道。对疫情防控相关的能源供应、交通物流、医疗资源、生态环境等项目办理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用地报批、“三旧”改造等手续,实行“特事特办、专事专办、即来即办、尽快办结”。强化“互联网+政务”线上服务,对规划选址、用地报批项目,大力推广网上审批。探索不动产登记业务“不见面网上办理。优先从快为疫情防控企业和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对因疫情防控急需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的即到即办,审核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


  (四)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形势下重大基础设施、民生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高质量做好用地用林用海保障服务,推动重大项目复工建设。强化资源供给和空间响应的精准化、差异化配置,优先向重大项目集聚。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综合服务体系,保障重大项目快批快审、批后快征、征后快供、供后快用和确权登记,全链条、全方位、无死角支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调整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含“三旧”改造项目)履约监管,对受疫情影响未能按期交地、动工、竣工的,疫情持续期间不计入违约期


二、以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为龙头,优化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五)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各专责小组报告与专项规划大纲编制,统筹各方面发展指标与空间需求。做深做透21个专题调查研究,着力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结合水乡、滨海湾、麻涌、谢岗等试点,形成《东莞市片区国土空间规划指引》和《东莞市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片区为单位统一招标镇级总体规划编制单位,全面开展前期研究,推动镇级总体规划编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省国土空间规划和市“十四五”规划的衔接,明确中长期发展思路、空间布局、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加快形成空间发展战略,引导空间规模向重大战略平台及区域集聚。加快松山湖科学城规划选址,协同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渡时期管理规范。


  (六)划定落细全市三条控制线。采取市级统筹落实、功能区协调引导、镇街核实举证的方式,将全市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落地划实。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逐级上报国家审批,配合市林业局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做好与生态保护红线的衔接。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确保面积不减、质量提升。根据国家和省工作部署和技术规范,争取年底前完成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


  (七)强化空间规划管控实施。搭建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和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制定镇级规划编审制度,明确镇级总体规划技术标准、审查要点、审批程序。制定详细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制度,明确规划资源的弹性边界和管理底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采取“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管制方式,实行自然生态空间特殊保护制度,为地方管理和创新活动留有空间。


  (八)统筹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建立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清单管理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标准,配合做好教育、交通等专项规划。结合省海岸带综合整治试点,启动海岸带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强化陆域和海域在空间、产业、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统筹,提高滨海城市品质。制定全市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明确城市设计管理职能定位、方向重点、审查要点、审批流程,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完成市黄线、蓝线以及各镇街(园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开展法定村庄规划编审。完成第三批历史建筑普查,建立全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开展全市域地下管线普查,完善地下管线建设全流程监管制度,规范地下管线管理。


  (九)加强城市发展战略性政策研究。完成市城建规划设计院转企改制工作。明确市编研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市城建规划设计院专项研究的职能定位。通过聘请专家顾问、招聘高素质人才、整合专业人员等,组建自然资源管理智库团队。以多出研究成果为导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资源精准配置等一批课题研究,为城市发展、品质提升、资源管理等提供更多专业的政策建议。


三、以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领,拓展优化发展空间


  (十)全力参与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省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政策研究和统筹实施。落实省授权改革的第一批10项自然资源事项,释放先行先试政策红利,争取上级更大支持,形成拓展优化产业空间有效模式。出台“加强规划管控、统筹土地收储、突出更新导向、科学配置资源”4个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推进30个试点项目建设。支持4个基层改革创新实验区申报建设。开展土地收储、土地复合利用、城市更新等12个课题研究,破解土地收储利益共享、工业园提质改造、集体土地私下流转等核心问题。


  (十一)强化土地收储整备。制定近期和远期土地储备计划。建立土地统筹整备、合作开发新机制,完善收储操作细则。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市级储备土地用地规划调整手续。建立收储地块“一张图”数据库。抓好重大平台、轨道交通、五大流域等土地收储,完成市级收储土地1000亩以上。通过司法拍卖、国有企业资产处置等收储土地500亩以上。完善镇街土地收储考核办法,督促镇街收储土地10000亩以上。


  (十二)促进城市更新提速增效。与国土空间规划同步完成全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指导各镇街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实现专项规划全市域覆盖,更新改造落实到具体地块。强化城市更新与国土空间优化、城市品质提升、公共设施建设、土地收储整备等联动协同。出台市属企业土地整备开发操作规范,完善市属国有企业深度参与城市更新机制。按照三年完成3万亩的任务安排,统筹推进“工改工”、旧村改造、“工改居商”等各类更新单元,年内完成城市更新1万亩以上,拉动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以上。改革完善“工改工”政策体系,以镇村工业园改造为重点,实施“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东城牛山、洪梅河西等9个试点示范标杆,年内完成镇村工业园改造7500亩以上,每个镇街按镇村工业园区面积分配任务,至少完成150亩。落实城市更新18条投资减负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公平透明的城市更新改造市场,完成不少于20个单一主体挂牌招商单元(项目)。


  (十三)加大盘活存量土地工作力度。落实“增存挂钩”要求,完成8000亩以上年度盘活目标,争取蝉联全省节约集约用地一等奖。结合上级要求,全面排查历史批文,摸准全市存量土地家底,查清算准全市存量土地构成,清晰掌握批而未供、供而未用(闲置土地)土地的占比、分布、成因,形成全市和分镇街(园区)存量土地“一张图”,纳入数据库、应用于电子审批系统。聚焦市镇重点项目,围绕批而未供的未供成因,研究改进措施和盘活政策。创新混合处置、司法拍卖、政府收储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促进历史问题化解。年底前2015—2019年供地率不低于60%,综合供地率(2017—2019年)排名全省前列。强化实体经济扶持政策,优化产业用地提容、合宗、分割等变更土地使用条件业务服务,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


  (十四)强化资源精准供给。制定土地供应计划,完善土地出让机制,全年完成土地出让440亿元,其中中心城区100亿元。通过“三旧”改造、省重大产业项目供地等方式争取更多用地指标,并精准有效配置。制定“标准地出让”“点状供地”供地政策文件,推动“带项目出让”供地实施,保障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出台关于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推动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体制,对土地利用强度低、投入产出效益差的项目实施退出机制。


  (十五)加强陆海资源统筹。对接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制定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对策。开展海岸线使用指标交易试点。完成新一轮海岸线修测,加快解决陆海重叠问题。实施用海审批新制度,推进9个历史填海项目建设,增加土地面积110公顷,强化重大项目用海保障。


四、以高品质城市规划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十六)全面启动国际商务区建设。督导南城街道加快完成水涧头村拆迁安置村民签约和房屋拆除。完成商务区地下空间、综合交通、市政工程、综合防灾、海绵城市5项专项规划和控规调整。开展中心公园及绿轴国际竞赛、首开区建筑概念设计等工作。完善建设机制,年底前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及部分地块建设。


  (十七)全力推进“三江六岸”建设。深化东莞记忆首开区项目研究,明确资金来源、实施主体和路径,启动综合交通、历史资源、空间形态三项专题研究。推动东实集团实现鳒鱼洲项目整体开园。推动莞城街道启动莞城粮仓、珊洲河历史街区等东莞记忆首开项目建设。推动市城建局开展“三江六岸”示范岸线一期建设。


  (十八)大力推动黄旗南片区规划建设。指导东城街道推进黄旗南片区综合交通规划、黄旗南麓文体休闲带设计、中央生态科创轴设计等编制。加快引入高水平城市综合运营商,探索政企合作开发模式和路径。启动黄旗南麓文体休闲带近期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推动中央生态科创轴两侧土地统筹整备、权属重构、旧村拆迁安置等。


  (十九)高效推进一心两轴三节点建设。开展行政文化中心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加快鸿福路站周边立体慢行系统首期工程建设前期准备,推动东城街道、南城街道开展相关街区慢行系统改造。完成黄旗广场地块控规调整及出让。推动博物馆新馆选址、地铁1号线施工空间品质提升。推动市城建局加快广发片区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建设实施。推动东实集团启动市民服务中心三期规划设计及实施前期准备。会同寮步镇开展篮球中心片区规划策划,创新开发运作模式,引入高水平实施主体,推动篮球中心活化及周边地区开发。


  (二十)深化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继续做好第二批次340个项目实施督导,全面总结城市品质提升首个周期工作,推广亮点典型,分析问题不足。结合教育扩容提质、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继续深化品质提升建设。深化魅力小城示范街道建设,年底前实现10个示范片区见成效。编制市15分钟社区优质生活圈工作指引和建设名录,落实每个镇街至少启动1个优质生活圈建设。在中堂、黄江等条件成熟的地区,打造2—3个典型示范片区。完成广深高速沿线品质提升。


五、以完善资源管理制度为主线,增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二十一)推进新土地法有效实施。按照新土地管理法和上级要求,清理评估全市土地管理政策及规范性文件,调整完善征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政策,降低新旧法衔接期的行政风险。制定我市征收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科学设置征收补偿基准价格。优化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提高村集体增值收益分配比例。


  (二十二)完善自然资源决策管理制度。提请市整合市土审会、市规委会、市城建领导小组会等议事决策机制,统一自然资源决策、审批和管理。总结评估全局议事决策制度,明确各层次会议的议事标准门槛。理顺市局机关与两个指挥部、局属事业单位的工作关系,构建顺畅高效工作机制。在原有“三定”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科室职责细化分工方案。建立跨部门常态化工作闭合机制。完善办文办会制度,压减文山会海。健全市局、事业单位及分局的财务内控、监督检查等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二十三)加快全流程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减资料、减时间、减环节、提效率”要求,以“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多测合一”改革为目标,积极推进规划用地许可领域多审合一,规划土地核实领域多验合一。大力整合用地审批、规划许可、规划核实、竣工验收和不动产登记等自然资源全流程各环节的测绘业务,积极探索“多测合一”。全面梳理全局业务审批流程,制定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明确用地、用海一体化审批路径,推动一体化审批改革。规范承接20项省新增委托及下移职权,完善权责清单,优化功能区和镇街事权管理,规范流程和文书表单。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分类推进自然资源领域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审批制度改革。优化临时用地审批,出台全市临时建设管理规定,规范临时建设管理。落实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和征收部门。


  (二十四)健全自然资源法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制定行政处罚案卷标准化审查清单,规范行政处罚法律适用、执法程序和自由裁量权。健全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按合同金额、资金来源、项目性质等标准进行分级审查,明确决策层级、主体责任和绩效管理规定。完善行政案件办理工作机制,建立协同办案制度,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二十五)加快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成立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理顺信息化建设职能定位和业务定位。制定全局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今年和未来三年信息化建设项目,并作为阳光审批和阳光资金示范项目建设。年内建设一批管用、会用、好用的信息化审批系统。结合业务审批流程重构,推进业务数据整合,全面评估重建原有审批系统,构建覆盖全局审批业务的一体化业务管理平台。围绕业务审批主线,加快推进业务档案梳理和数据融合工作,完善自然资源“一张图”,构建动态更新维护机制。推进各类业务网收网办,年内实现建设工程审批基础事项上线办理,逐步推广到其他业务。


  (二十六)推进统一调查监测及产权制度建设。编制我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年度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总体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实施安排、保障措施等,做实自然资源“一套数”。开展自然调查监测组织实施模式、数据共享应用等专题研究,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协同实施制度、制定调查监测数据管理与共享应用机制。开展自然资源历史数据整理与分析工作,形成自然资源管理的调查监测“一张底图”。选取资源要素覆盖全面、工作基础好的镇街,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试点。做好“三调”时点更新和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按时保质完成“三调”工作,并推动“三调”成果应用。深化土地二级市场建设,开展国有土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试点,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落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制度。


六、以生态一体化管护为抓手,强化“山水城”生态本底


  (二十七)全面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推行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加大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力度,完善土地开发收益区域平衡机制,由建设用地规模大的镇街向耕地保护规模大的镇街实行财政补贴。利用新技术,发挥群众监督,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和补充耕地动态监管。


  (二十八)强化全链条资源执法监察。完善陆海统筹的资源执法监察机制,加强与海警海监、沿海镇街沟通,强化用海执法监管。抓早抓实土地卫片执法,争取违法用地总量同比下降。将土地执法巡查纳入“智网工程”,加大违法用地立案查处、违法犯罪线索移交力度。完善土地执法考核、排名通报、裁执分离、快速拆除等机制,提升执法监察效能。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完成扫黑除恶三年工作任务。抓好重点专项整治,以及“大棚房”整治、海洋督察、耕地保护督察等整改后续工作。定期通报土地执法监察、规划管理、征地报批、不动产登记等典型案例,提高干部职工依法行政和基层群众遵纪守法意识。成立局“两违”整治专责小组,全面摸清违法建筑底数,制定全市“两违”整治工作方案及三年项目化行动计划,年内指导和协调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完成整治违法建筑2900万平方米以上。


  (二十九)加强生态统一修复管护。构建生态统一保护修复的政策体系和技术规范,启动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探索农村土地整治政策新途径,申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深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完成第一批采石场整治复绿工程验收。推进全市海岸线整治修复,编制东莞市海岸线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推进滨海湾新区综合示范区建设,抓好总投资3000万元8个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年内完成修复海岸线0.45公里、滨海湿地0.6公顷、退让海域面积8.8公顷。


七、以高品质民生建设为目标,优化资源惠民利民服务


  (三十)全力保障民生设施用地需求。积极参与教育扩容提质、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落实工作专班,做好政策制定、项目审批、技术支撑等,重点保障全市29所公办学校(幼儿园)的新建扩建,以及赣深高铁、深茂铁路、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莞番高速等路网建设,保障一批市内道路和拥堵点的改造提升。


  (三十一)落实落细自然灾害防范治理。全面排查地质和海洋灾害隐患点,逐一落实防范措施。落实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年内完成12个高、中风险隐患点搬迁治理。建立海洋灾害防治机制,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划定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制定防控措施。拓展海洋预报服务领域及发布渠道,强化海洋灾害预警服务。


  (三十二)扎实做好不动产登记服务。围绕夯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职责,理顺其与市局相关科室不动产登记行政管理职责分工和人员关系,明确工作流程,全面落实土地、海洋、林业等不动产登记职能、业务、数据移交,发好“一本证”。完善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政策,加快解决房地登记不一致、有土地证无房产证、有房产证无土地证等历史楼盘,以及产业类公建类已建房屋补办等问题。压缩不动产登记时限,一般登记3日内、抵押登记1日内办结。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线上业务全市通办、当天办结。优化不动产交易缴税、“不动产登记+金融”、“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微信预约查询等便民服务。规范不动产登记增量数据报送、加强存量数据整合和汇交入库,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接收整理,提高登记数据质量。完成“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年度历史土地登记档案数字化扫描。


  (三十三)优化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完成1:500地形图修补测量约70平方公里,推进动态更新系统二期建设,实现数据共建共享。编制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推进全市CORS融合升级,丰富高分影像、三维数据等资源与产品。聚焦全市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完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简化测绘地理信息使用手续,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


  (三十四)强化资源惠民便民服务。制定市自然资源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信息主动公开目录和规范化答复文本,提升信息公开服务水平。加强资源法律宣传服务,结合“6.25土地日”等主题日,开展新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扎实做好资源信访维稳工作,落实领导信访包案制度,解决重大疑难信访问题,推动矛盾就地化解,维护稳定大局。


八、以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为保障,夯实干事创业政治基础


  (三十五)聚焦“两个维护”抓实政治建设。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把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任务抓实抓好,完善贯彻闭环落实机制,确保中央政令在全局畅通无阻。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深化主题教育活动整改落实,总结提升主题教育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围绕自然资源管理实际,完善理论学习研讨、谈心谈话、问题检视等制度,以及聚焦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由领导干部带队分片调研、开展专项整治等工作方法,健全查改问题长效机制。加强理论学习、宣传阵地管理等意识形态管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督促全系统党员干部做到“三个决不允许”,坚决防止“低级红”“高级黑”。


  (三十六)推动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制定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发挥领导干部“头雁”效应,压实党组、机关党委、党(总)支部管党治党责任,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副科以上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雁阵”效应。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进“五好六有”党支部建设,创建自然资源党建品牌。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创新主题党日、政治生日等党建活动形式,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干事创业积极性。


  (三十七)深化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选人用人部署要求,以工作实绩为导向,完善奖罚分明的干部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选人用人挂钩,为敢于担当、狠抓落实者撑腰鼓劲,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追责问责。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结合职务职级晋升改革,选拔任用一批政治过硬、成绩突出、敢担当有作为的优秀干部。引进更多城建、规划、国土、测绘等紧缺人才,畅通事业单位优秀人才转任公务员渠道。完善人员请休假、出入境管理、跟班学习等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干部交流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构建“大督查”格局,以点对点、人到人、实打实、硬碰硬方式,确保任务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加强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工作,成立局机关团委组织,举办机关运动会、妇女节等活动,丰富干部职工文体活动,完善干部关怀慰问机制,切实增强队伍凝聚力。


  (三十八)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结合“阳光审批”“阳光执法”“阳光资金”建设,以业务审批制度和业务审批系统建设为重点,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从制度上、流程上斩断利益链条,督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扎实做好“一岗一预防”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开展自然资源系统内部专项检查,对各单位的党建、人事、财务、业务全面“问诊把脉”。协同驻局纪检监察组开展新一轮明察暗访、廉政谈话、警示教育。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充实机关纪委力量,认真落实廉政教育,协助驻局纪检监察组开展执纪监督等工作。


延伸阅读:

全部暂停!滨海湾新区所有用地、建设行为通通停下来


深夜重磅!东莞出台史上最严楼市调控


乘风破浪!东莞CBD多个项目全面加速


东莞部分开发商已委托东莞咚咚找房代理服务。如你有置业东莞的需要,可以咨询老牛,助你避坑。老牛将结合你的置业需求情况,用专业判断为你客观推荐适合的楼盘,并且可以拥有部分独家优惠


老牛团队已开通微信公众号:东莞咚咚找房,欢迎关注。




查看更多同标签文章

东莞

9块9速购服务

9.9情报群-聊房子的微信群

买不买?买哪里?

听听大家怎么说?

9块9速购服务 申请入群 >
首页 暂不支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