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找房 让你置业更轻松 App打开
买房情报群-一个聊房子的微信群 申请入群

谢逸枫:全国推广“长沙模式”能否复制房住不炒调控成功经验?

谢逸枫

谢逸枫

2020.12.10 09:30浏览:6391

文/谢逸枫

谁是落实“房住不炒”最坚决的城市,无疑是”一个让炒房有去无回“的长沙。一则《建设工作简报》以《长沙市落实主体责任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为题,对长沙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毫无疑问,意味着未来楼市定调的信号,即全国学长沙模式,将向全国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学长沙模式,这是来自顶层住房管理部门的肯定,终于让”长沙模式“推向全国。事实上,过去一个月多,深圳、东莞已将长沙作为学习楼市调控对象,还专门召开过研究会。特别是深圳市住建局、东莞市住建局已先后到长沙调研学习,均对当地房地产调控工作成效、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给予一致的高度评价。

按照住建部说要“树立长沙模式”为房地产调控的典型,推广“长沙模式”到全国各地。简单讲,复制“长沙模式”的目前,在于全面落实房住不炒,稳定房价、地价、市场预期。说实话,理论上是完全没有问题。客观上讲,长沙模式的很难向全国推广,其模式更无法复制,经验却可以参考、借鉴。可以肯定的讲,推广“长沙模式”到全国,行不通。因为供求、城市基本面不同。

问题不是长沙模式,是别的城市能否实施长沙模式。长沙模式是落实”房住不炒“最好的,代表长效机制的典型,靠得不是房价调控的行政措施,是市场机制与城市管理。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其一是长期保持着大规模的土地储备与土地供应量。其二是不靠土地财政吃饭,低地价,不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其三是重税。其四是行政区域扩容,城市面积扩大。放眼全国一二线城市,没几个符合。

按照长沙模式来看,是市场手段与行政措施组合及城市治理、人才措施管理的结合。其中调控政策、金融与税收措施起到次要作用,主要是天量的土地供应量。最关键的是长沙变城大长沙,简单讲就是行政区域扩容,城市面积扩大,让全市的平均房价、涨幅一瞬间拉低。毫无疑问,对比长沙模式,深圳、东莞、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是无法复制的。

其一是同类城市之中平均房价最低。按照安居客、远川研究所数据显示,2020年11月,长沙平均房价(10059元一平)才一万出头,远远低于同等城市能级的中西部省会,湖北武汉(16795元一平),河南郑州(13541元一平),安徽合肥(14199元一平),江西南昌(12116元一平),山西太原(11333元一平),还低过许多东部沿海的普通地级市。

其二是同类城市之中房价涨幅价最小。按照安居客、远川研究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2011年-2020年),不是说长沙的房价不上涨,是上涨的幅度底于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远远低于同等城市能级的中西部省会城市房价涨幅,长沙48.34%、湖北武汉113.84%,河南郑州106.23%,安徽合肥117.97%,江西南昌58.59%、山西太原53.69%,是唯一没有超过50%的城市。

其三是50典型城市房价收入比最低。按照易居研究院的2019年50典型城市房价收入比研究数据来看,长沙是最合理水平城市之一。50典型城市房价收入比平均达到13年,其中深圳房价收入比高达35.2年。三亚、北京、上海、厦门超过了20年,广州、福州、杭州、南京、东莞、苏州等城市超过了15年。唯有长沙房价收入比低于7年,位居末位,符合3-9年的国际正常水平。

为什么在长沙工作6年,不吃不喝6年就能买房?为什么长沙房价不能涨起来?背后是靠什么去支撑”同类城市之中平均房价最低、房价涨幅价最慢、50典型城市房价收入比最低“的?究竟有什么高明的调控”法宝“?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调控政策,就是供应端解决了土地供应问题。其他的是限售、限购、限贷、重税、堵住人才购房漏洞。

其一是长沙的供需平衡,杜绝人为制造短缺。长期的大规模土地供应量,超过人口增长、住房需求量,住房供应量庞大。按照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9年,长沙土地供应面积接近9000万平方米,仅2019年就供应了2600多万平方米,这将为当地提供源源不断的住房供应空间。充足的土地供给,3年增长70多万人口,而供应了够300万人居住的土地。

“土地资源紧张”作为一二线城市与核心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的依据。事实上,几乎所有城市都不存在真正的土地短缺问题,最大问题是土地有没有供应充分、住宅用地供应究竟占比有多大、住宅供求失衡有没有人为因素存在、商品住房建设周期是否合理、地产商是否存在囤地、捂房。即使是城市面积最小、用地最紧张的深圳,土地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紧缺。

深圳最主要问题是土地供应结构不合理,商品住宅用地供应比例小,占的总供应小,都是商业、工业、综合的非商品住宅用地的供应,为了发展商业与工业及城市经济。过去10年,深圳商品居住用地占比20%,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中25%~40%的下限。国际上一般是40%以上,即城市的商品住宅用地比例必须占到40%以上,大部分国家占到50%-60%,才能够满足住房的需要。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为1343.88万人(加上流动人口,预计总人口为2000万),土地面积为1996.85平方公里。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密度为6730人/平方公里,远大于北京的1313、广州的2059和上海的3830。由此推断深圳高房价的合理性,导出解决方案是深圳扩容,将惠州或东莞合并。换言之,深圳不是没有土地,而是土地没有用在住房上。

过去十年,深圳住宅用地成交面积为431.5万平米,位居103个城市中倒数第四,不到北京十分之一,上海5.8%。从2012年到2017年,深圳新增700多万平方米商住工业土地供应中,居住用地只有8%。深圳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面积只有11%。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这个数据低得惊人,伦敦、纽约、东京的居住用地占比都超过50%。这个数据低于北上广,仅比香港的8%高一点。

按照深圳2012-2017年,每年平均新增商品房住宅五万套(不算保障房)左右,就算套均90平米,也是450万平米,即使按照5的容积率反推,这些住宅占地也得有90万平米。(5的容积率应该偏高,实际平均下来4左右,这样反推的占地面积更高),也就是说,每年深圳得出让90万平米的住宅用地,才能满足这几年住宅的增量。

2015年,深圳市制定了《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2016-2020)》规定。第一是到2020年深圳的基本生态控制线不变,即划出不少于974平方公里不可开发的土地,大约占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一半。第二是至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不宜低于30%,划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红线”。从这份文件可以看出,深圳的用地非常紧张。

深圳制定了生态控制线和工业用地红线,合计1244平方公里,占深圳土地面积的62%,给了生态保护和工业使用。剩下的750多平方公里土地,由农田、居住、商业、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同使用。可以看出,深圳对工业、商服的土地供给要比住宅用地大方得多。2019年12月,为了吸引企业总部入驻,深圳一次性推出3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这是什么概念?上海面积比深圳大两倍多,整个十三五期间新增的产业用地不到30平方公里。

2014-2018年的五年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达225万,新增住房供应仅约24万套。新增住房供应远远跟不上新增人口的规模,人为地制造了供需矛盾。更何况在新增供应住房中,豪宅和人才房的占比增加,加剧了商品房的紧缺。2016年底,深圳可上市流通的住房面积为1.52亿平方米,约166.6万套。其中商品住宅1.29亿平方米,138.5万套。可流通的保障房0.12亿平方米,15.1万套。

可流通的个人自建房0.11亿平方米,约13万套。以近3年每年4万套新房成交估算,深圳市商品住宅在150万套左右,覆盖人群500万~600万之间,大约为深圳目前实际管理人口2000万以上(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25%~30%。房源如此之少,大批年轻人只能租住在城中村。现在深圳租房人群达80%,大概有1600万人租房,其中约1100万人租住在城中村(贝壳研究院估计1500万人在城中村居住)。

深圳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9.7平,低于广州的25平,距离东京都32.4平、纽约40平、旧金山46.5平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仅高于香港的15平。深圳土地供给结构性失衡,正在削弱这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正在改变这座城市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失衡的土地供给,正在将深圳推入幂律型城市——财富两极分化,中产空心化,加剧阶层固化,晋升通道受阻。

深圳“多生态用地、多工业用地、少住宅用地”的土地供给,导致房屋结构呈“幂律型”。普通商品住房存量、增量少,城中村及工厂宿舍多。商品房自有率极低,租房居多,尤其是城中村租住多。根据公布的数据,2018年深圳全市住房总量为1065万套。按深圳2000万管理人口计算,1000万套存量房已经足够满足需求。但是,存量房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这1065万套存量房中,城中村住房占了510万套,工业区配套宿舍183万套,商品住房只有181万套,保障性住房只有43万套,还有单位自建房55万套,宾馆等其它93万套。城中村住房和工业区配套宿舍合计为693万套,占比高达65%,为深圳最主要的居住房屋。商品住房占比只有17%,成为了稀缺品。由于普通住宅用地供应不足,房屋自有率低,深圳居住模式多以租住为主。

在这1065万套存量房中,出租房783万套,占比达73.5%。在783万套出租房中,城中村住宅出租房490万套,工业区配套宿舍160万套,二者合计占比83%。所以,有人说,深圳是一座在城中村中“漂泊的城市”。城中村住宅属于小产权,工业区配套宿舍属于工业用地性质,产权受限,流通受阻,无法向商品房交易市场供给房源。

深圳能入市流转的存量房(商品住房、单位自建房、)只有25%左右,导致大规模的存量房屋的流通率极低,只有0.6%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大都市的4%以上。深圳已经成为全国购房难度最大的城市。今年11月份深圳二手房均价为8万元一平,根据数据,2019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5万元。从房价收入比来看,深圳的房价收入比为35.2年,高于香港、广州,是大湾区、乃至全国购房压力最大的城市。

土地供给结构决定了财富及社会结构。深圳土地供给结构决定了房屋供给结构呈现“幂律型”,房屋供给“幂律型”决定了城市的财富、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幂律型”。最典型的现象是中产阶级塌缩,掉落到中低收入阶层。房子是富人的财富,中产是债务纸牌屋。中产的房产背面就是负债,负债是真实的,财富只是纸面上的。

据调查显示,房贷是家庭负债的基本构成。有负债的居民家庭中,76.8%的家庭有住房贷款,户均家庭住房贷款余额为38.9万元,占家庭总负债的比重为75.9%。深圳的购房杠杆率高于北上广。据链家数据,2018年深圳二手房买卖中贷款成交占比达到92.4%,高于北京的77.6%、上海的76.3%。深圳月供收入比达90%,居民杠杆率达82.3%,均高于北上广。

其二是长沙行政区域扩容,低房价区域全部并入市区,迅速的拉低全市房价。加上区域与产品的结构性因素,均价全降低,是重要原因。这就是为什么长沙的土地供应能够长期保持大规模供应的主要原因。除长沙、重庆外,广州就是最好的例子,房价不到深圳的一半,就是把增城市、从化市设置为两个新区,房价纳入全市统计范围,否则房价早就超过4万元以上。

2015年-2017年长沙新增4区,分别为暮云区、霞凝区、星沙区、黄花区。不要以为大放水时代,长沙房价不涨,当地居民错失了财富膨胀的机会,这让高层次人才避而远之。事实上,长沙市区的房价都上涨了,上涨的幅度过去10年都超过120%。只是因为新增的区域平均房价低,拉低了全市的平均房价。最后统计出来的房价自然低,上涨的幅度小。因此,购房者必须清醒。

其三是长沙楼市调控全国最严,“反炒房”态度最为坚决,几乎遏制了所有投机空间。第一是限售4年。商品住房须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满4年后方可上市交易。第二是二套限购。购买二套房,必须在首套房拿证4年之后。第三是二套征收重税。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按4%的税率征收契税。第四是堵住人才购房漏洞。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才,须满足在长工作生活24个月。

目前一线城市的广州限售只有2年,深圳只有3年,两地契税均可减按1%-3%征收,至于购买二套房仅有“认房又认贷”限制,不存在4年间隔期。由此可见,长沙楼市调控之严,居全国之首。说明房价高,主要是地价高,房价上涨过快,主要是商品住宅用地供应不足。土地爬行盯住人口增长,就不会制造炒房预期。简单讲,土地给够了,大家就没啥可炒的了。所以管不住房价,主要就是供应不行、调控有漏洞。


查看更多同标签文章

房价 成交价 房价走势

9块9速购服务

9.9情报群-聊房子的微信群

买不买?买哪里?

听听大家怎么说?

9块9速购服务 申请入群 >
首页 暂不支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