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大事
2022.10.22 06:10浏览:9635
楼市大事
2022.10.22 06:10浏览:9635
近日,香港《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发布(以下简称《报告》)。
一、抢企业、抢人才
《报告 》表示不断增强发展动能,香港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亦是内地对接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必须更积极和进取地“抢企业”、“抢人才”。
《报告》显示,过去两年,香港本地损失劳动人口14万。想要复常,必须留下人才和优质企业。具体体现在不断优化高端人才计划和现有多项输入人才计划,并推出以下政策:
1、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港府将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长至两年,未来留港╱来港工作更加便捷。
此项安排将以试行形式的扩展至本地大学的大湾区校园的毕业生。目前,香港高校在大湾区已经建成的校园有:科大(广州)、港中文(深圳)、北师港浸大;正在筹备的有:城大(东莞)、理大(佛山)、都会(肇庆)、港大(深圳),相信未来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大概率都能可以享受到此项政策。
2、“优才入境计划”配额取消。作为目前优秀人才来港的主要方式,按照新政,计划不再限制人数,还会加快审批流程。
3、延长工作签年限。在现有和添加的输入人才计划下的人才,到港获聘后可获发最长3年的工作签证。
4、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为期两年。合资格人才包括过去一年年薪达港币250万元或以上的人士,以及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并在过去五年内累积三年或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士。以上两类人可获为期两年的签证来港发展,不设人数限额。
对于那些工作后又想去香港深造的人来说,如果工作年限够长,毕业即可拿到签证!
5、放宽“一般就业政策”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以往,如果公司企业想要招聘内地人才,部分岗位需要开具本地招聘困难的证明。新政策放宽限制,只要引入人才的职位属于“人才清单”中的13项本地人才短缺的专业,或招聘的职位年薪达港币200万元或以上,无须证明本地招聘困难,可直接提出申请。(港府会尽快公布人才清单)
6、符合标准的外来人才,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后,可退还在置业印花税。以往,非本地人在港买房需额外支付15%买家印花税(BSD)。这也令许多人对“留在香港”望而却步。
新一份的施政报告表明,合资格外来人才在香港待满7年并成为永久性居民后,可申请退还在港置业已缴付的额外印花税。
二、对接国家战略 增强发展动能
“十四五”规划、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为香港注入源源不绝的发展动能。
“十四五”规划确立香港“八大中心”定位,首要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推进创新科技和文化艺术两个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继续发挥国际贸易中心的角色,并充分善用航运和航空发展,提升香港在区域供应链的功能。我们亦会继续强化法律服务方面的优势,同时有序推进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
大湾区建设促进了大湾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政府会善用已提升的粤港、港深合作机制,以专班为平台,深化与其他大湾区城市对接,亦会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和深港河套等重大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的开发建设。
三、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的竞争力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也是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金融服务业亦是香港最大支柱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超过五分之一,采取多项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的竞争力。
1、提升融资平台国际化──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于明年修改主板上市规则,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业绩支持的先进技术企业融资;同时构思活化GEM(前称创业板),为中小型及初创企业提供更有效融资平台;
2、强化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优势──香港目前处理全球约75%的离岸人民币结算,我们会推动市场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投资工具,以及稳妥高效的汇兑、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管理等财资服务,并优化市场基建;
3、加强互联互通──全速落实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早前宣布支持的一系列互联互通安排,包括今年内提交条例草案,宽免双币股票市场庄家交易的股票买卖印花税以优化人民币股票交易机制,并尽快完成两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北向通”的准备工作;
4、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推动香港成为内地及海外政府和绿色企业的首选融资平台,以及在香港建设国际碳市场,并支持港交所继续推展与广州金融机构等在碳市场发展的合作;
5、强化资产和风险管理
6、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竞争力──目前香港有超过600间金融科技企业。大力推动金融科技,包括鼓励更多金融科技服务及产品进行概念验证测试、推进跨境金融科技项目、培育金融科技人才等。
四、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
完善创科生态圈,实现香港“再工业化”其中之一,提到,加强基建设施──全力落实港深创科园的建造工程,同时加快“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发展。
由2025年起分阶段完成科学园和数码港的扩建工程,提供合共约100 000平方米的额外楼面面积。
正规划东铁线科学园╱白石角站,目标是在2033年或之前开通。
五、国际航运中心
香港港口是全球十大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连接全球近600个目的地,于去年处理了近1 800万个标准货柜。为巩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我们会落实税务优惠,吸引更多高增值海运业机构来港落户,并于明年推出“海事人才培训资助计划”,为有志投身海事法律的青年提供见习培训。我们会积极推动“智慧港口”,通过建立港口社区系统,促进营运商及其他持份者信息互联互通,增强港口竞争力。
六、国际航空枢纽
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航空枢纽。我们正与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全力落实“机场城市”的愿景,继机场第三跑道于7月投入运作,三跑道系统预计将于2024年完成,大幅增加机场的整体容量和竞争力。
七、发展“北部都会区” 启动新引擎
“北部都会区”是未来的策略发展据点,亦是驱动香港再创高峰的新引擎。本届政府会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
为强化建设“北部都会区”的“治理体系”,政府将分别成立“北部都会区督导委员会”及“北部都会区谘询委员会”,前者由行政长官亲自带领作高层政策指导及监督,后者由财政司司长主持并由专家及社会人士组成,为推展“北部都会区”出谋献策。
特区政府将与广东省政府紧密对接,让“北部都会区”发挥超越地理界线的限制,与广东省、深圳市和大湾区产生协同效应。明年会成立专责发展“北部都会区”的部门,主导和统筹各部门以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建设,目标是在明年内制订“北部都会区”的具体计划和行动纲领。
建成后的“北部都会区”,将以“国际创科新城”为主题,集优质生活、新兴经济和文化休闲于一体,以创新城市设计推动职住平衡和绿色生活,发展和保育并存。
我们会充分利用“北部都会区”的边境优势,促进口岸地区的综合发展。
西边以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为重心,藉着毗邻前海的地利,成为核心商业区,辐射深圳以至大湾区;
中部以新田科技城为核心,聚集创科企业,与一河之隔的深圳创科产业集中地,产生协同效应,并成为多元创新试点。
新界北新市镇的现代产业发展,亦可与深圳互相配合;
而东边则坐拥丰富自然和旅游资源,可供两地发展康乐和旅游。
未来工作重点包括:
(i)全速造地建屋──全力推进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及元朗南等已启动工程的大型项目。大部分其他发展项目已展开规划,包括新田科技城。目标是五年内为所有发展项目启动收地程序,十年内完成平整新发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单位各四成;
(ii)提高发展密度──善用“北部都会区”土地资源,采用较高地积比率,住宅用地会以最高地积比率6.5倍为指引(较早期新市镇如沙田的5倍为高),而商业用地则为9.5倍;
(iii)开发产业用地──未来五年,产业用地将陆续推出,支援发展创科和其他产业。新田科技城内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有三栋大楼正在兴建,部分河套用地明年起招商引资;河套地区以外的首批新田创科用地,则于2024年动工;洪水桥和元朗一带的物流及新兴工业园首批工业大厦用地将于明年起推出;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定位为现代服务业枢纽,毗连洪水桥站的商业用地亦会在2026年完成平整;
(iv)建造亮点发展群──规划多项亮点设施,带动发展,提升生活质素,包括文化设施群、专上教育院校、大型体育设施、医院网络、政府设施群等。位处核心商业区而没有特定地域要求的政府办公室,例如金钟道政府合署近四成办公室楼面面积,将迁往“北部都会区”,带动该区发展并腾出核心商业区土地;
(v)积极保育生态──待相关研究明年完成后,落实“新积极保育政策”,逐步收回私人拥有且具生态价值的湿地和鱼塘,建立湿地保育公园系统,为“北部都会区”建设提升环境容量。另启动法定程序,在2024年把红花岭约500公顷土地指定为郊野公园,与深圳梧桐山风景区互相呼应,打造贯穿深港两地的生态走廊。我们会在2024年逐步开放沙头角(中英街除外),推广文化生态旅游,并于明年初展开地区谘询;
八、解决供地和住房问题
香港2022年施政报告提及,绿化地成为今份施政报告土地供应焦点之一,政府已物色约255公顷具房屋发展潜力的绿化地,提供7万个单位。
相关地皮分布在屯门、元朗及粉岭等区,其中占地最大的一幅土地位于屯门东,土地面积过百公顷,约相等于6个维园,占225公顷绿化地达4成。
港府披露该批绿化地选址,合共涉及8幅,每幅面积由5.5公顷至107.3公顷不等,包括厦村边缘、横洲、芙蓉山、邻近梧桐河、邻近皇后山、麒麟山以南、牛潭尾,以及屯门东,当中北部都会区内的元朗(4幅)、粉岭(2幅)合共占了6幅。
虽然屯门区只有一幅绿化地获选,但该幅屯门东用地面积多达107.3公顷,约6个维园(约19公顷)面积,亦占了今批改划的255公顷绿化地的4成。地皮邻近大榄郊野公园、小榄村一带,若果以地积比率6.5倍发展,按比例计将可提供接近3万伙供应,容许接近10万人居住。
【楼市大事】 所属房网/咚咚找房平台 资讯中心团队原创号,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转公众号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文部分信息及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