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宅珠三角
2025.3.25 09:15浏览:3591
米宅珠三角
2025.3.25 09:15浏览:3591
1
去年9月到现在,救市已经半年了,很多城市宣称自己实现了止跌企稳。
关注度很高的惠州,止跌了吗,企稳了吗?
残酷的现实是,最近一年的惠州又跌了,而且跌的还不少。
一年前惠城区的均价还是1万2,大亚湾的均价1万,现在变成了惠城9900,大亚湾8100,惠州已变成了一个核心区均价不上万的城市,和北方四线小城的房价几乎没有区别。
惠城中心区的老破旧,价格低至三四千,30多万就能买一套大三居大四居,谁再说珠三角居不易,我就把惠州的房价甩给他。
惠州的房价高地会展中心,从一年前的2万到2万5,跌到了1万4到2万。
大亚湾核心区的碧桂园太东系列,从一年前的1万4跌到了1万1。
对比一年前,惠州又跌了20%。
止跌企稳,在惠州,不存在的。
2
惠州,珠三角核心城市之一,曾经最火爆的临深城市,GDP4000多亿,有产业有海景资源,炒作到顶时均价不过一万多,何至于跌的如此惨烈?
惟一的原因只能是:
太过剩了!
房子不同于普通消费品,消费品再过剩,只要控制好产能,慢慢消耗,总有供需平衡的一天。
想快速实现供需平衡,还可以丢弃,比如美帝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进河中,也不送给劳苦大众。
可房子不同于普通消费品,它和土地合为一体,密不可分,具备不可移动,不可灭失的特性,灭失的惟一办法就是炸掉,现阶段肯定是不现实的。
这就造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大多数城市的房子已经过剩了,可供应却不能停,还要继续保交楼,继续建保障房,土拍还要拍,新楼盘还要卖,在供大于求的基础上,供应继续增加,怎么解?爱因斯坦来了也无解。
惠州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问题。
3
这个问题在环京的燕郊同样严峻。
北三县最火的那些年,当地政府卖了多少地,开发商盖了多少房子,当年没人知道,现在终于知道了。
燕郊面积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0万,在售二手房2.7万套。
一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数和二手房放盘量,相对健康的比值是200:1,燕郊是50:1。
数据的感受可能不深,那就再看小区的放盘量。
燕郊有很多很多的巨盘,有多巨?总户数上万套,放盘量数百套,甚至上千套。
青年新城,总户数6100户,放盘量479套;
汇福悦榕湾,总户数10150户,放盘量928套;
天洋城,总户数16428户,放盘量1183套。
这样多的供应量,这样少的人口,如何实现止跌企稳?
4
实际上,今年初很多媒体宣传的止跌企稳,只在极少数城市实现了,比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成都、合肥、厦门。
即使是极少数城市,也只有一小部分优质房产实现了止跌企稳,能上涨的房子就更少了。
放眼全国楼市,止跌企稳四个字,任重而道远。
形势如此严峻,个体怎么办?
说句大家不好理解的话:个体现在反而好办了。
回顾2017、18、19年,到处都是热点城市,热点板块,热点体裁,投资客像打地鼠一样,时而奔赴丹东,时而奔赴沈阳,时而奔赴防城港,到处打伏击,炒一把就走。
热点太多,机会太多,会导致资金四处分散,无法聚焦。
不过当年进楼市的资金量太大,房子又不像现在这么多,热点城市再多,照样都能托起。
当下今非昔比,只有资金极度聚焦,才能托起一小部分城市的一小部分房子,实现这部分房产的止跌,企稳,甚至小幅上涨。
至于是哪些城市的哪些房子,共识已经达成,答案已是明牌。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个体反而好办了。
有人说任你说的天花乱坠,再一线再核心的房子我也不会买。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大多数人也没有这个资金和实力,但总有一部分人既有资金实力,又有买房意愿,不用太多,就足以托起这类房产了。
如果再多,止跌企稳的范围就要扩大了。
所以说凡事都有两面性,房产严重过剩令人绝望,但在绝望中,又孕育出了新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