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 地产
2025.4.21 12:10浏览:5526
李宇嘉 地产
2025.4.21 12:10浏览:5526
01
房地产正在迎来第三波驱动力——“好房子”。
如果回顾98年以来房地产发展的历程,可以总结为三波动力:
1998-2014年,主要是城镇化、市场化的动力
2015-2021年,主要是高杠杆、高溢价的动力
2025年以来,主要是“好房子”带来的动力
当然,前2个阶段,也有共性的驱动力,比如从“福利分房”到住房市场化、货币化创造出来的可观的市场空间;比如按揭贷款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张,城镇化范围的扩张,大规模拆迁等。但到第三个阶段,即2023年以来,前两种动力弱了,拆迁也搞不下去了,我们一直在谋划新动力!
这就是“好房子”!
什么是“好房子”?各有各的标准,但道理很简单,就是满足“美好人居”的房子。有读者要问了,难道过去的房子,在满足人居的问题上,是不合格的?你还别说,站在现在的角度看,过去的房子可能是“不合格”的。上一篇文章,曾讲过,我国的房子,大概经历了三波供应潮:
1998年之前的福利分房
1998-2014年住房市场化改革驱动的供应
2015年以来的高周转供应
第一阶段是短缺经济下的供应,房子的品质大家心里都有数,比如冬冷夏热筒子楼、家属院;
第二阶段的基础品质、卖相还算不错,但这一阶段主要疲于应对高速城市化阶段“房子不够”的问题,也就是“有没有”的问题,很少从居住舒适度、品质的角度考量,存量房供给的效率也不高。
第三阶段,房子异化为资本品了,市场更关注价格预期,居住品质可想而知,甚至交付都一度变得艰难。
当住房告别了资产属性,回归居住属性,从崇拜的“资产神坛”上下来了;当老百姓终于从追逐资产溢价,回归到买一套好房子,犒劳一下累死累活的自己和家人;当4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红利,造就了一大批有“Old Money”的人,有能力、也有意愿追逐更高品质的居住;当各个行业都开始高质量发展、不断内卷出体验好、品质好、价格还不高的精品,最典型的就是汽车。
但房地产,还停留在旧模式!
大家环顾四周,发现存量房(含在建、在售)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美好人居”,甚至拿着钱买不到“好房子”。于是,当2021年主动刺破泡沫,当传统动力退潮,地产一夜之间便进入到“新旧更迭”的通道中,量价循环式下跌;用了三年时间,行业体量就回到2006或2009年的水平。
当下,资产属性下的叙事,讲不下去了,旧模式下的新房(主要是2022年及之前批售的新项目),很难卖出去了;二手房挂牌也不断创新高。这就是为何,刺激政策可以托一托,但难以稳定住市场。
02
那么,怎么稳定市场呢?
供给侧做改革,在存量市场中,放入一批鲜活的外来物种,产生“鲇鱼效应”,搅动和激活庞大的存量市场,达到稳定和继续发展的目的。因此,进入到2025年,当需求端救市政策应出尽出以后,“好房子”横空出世,《住宅项目规范》在5月1日正式生效,而且是强制性标准。
也就是说:
4层以上都要装电梯,这是强制性的;
无障碍设计100%覆盖,这是强制性的;
建筑结构设计年限≥50年,屋面防水≥20年,外窗及保温系统寿命≥25年,这是强制性的;
楼板厚度≥100mm、阳台栏杆高度提升至1.2米,这是强制性的;
日照要100%达标,这是强制性的;
隔声与噪声控制,这是强制性的。
注意的是,这只是国家的底线标准,各地针对美好人居、改善型需求,都在制定地方的升级标准。另外,开发商在上探高限标准,比如新一代住宅在户型、得房率、功能、景观绿化等方面内卷。由此,由国家底线标准、地方升级标准、开发商高限标准为体系的“好房子”体系已形成。
表:近期部分省市发布的有关高品质住宅的相关文件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大家可能会认为,“好房子”会增加成本,传导至房价上,比如现在很多改善型项目价格很贵,越贵卖的越好,这样会导致市场范围很窄。但形势已彻底变了,这是老黄历了。当住房回归到大宗消费品之后,就会像汽车、家电一样,就会遵循一般消费品的内卷式的迭代之路。
也就是,相比上一代产品,不仅价格低,性能还好、品质还高、配套还完善,也就是各方面“均好”。特别是,当房子足够多了,消费者间见得多了,信息渠道畅通了,对供给端的要求就越高了。
重要的是,关税战倒逼我们更加重视内需和消费,而房地产则是内需和消费的引擎。观念正在改变:
一是,土地财政趋势性退潮,地产直接拉动经济的模式一去不复返,这是不得不面对的局面;
二是,吸引人才、留住人口、扩大消费,这是各地下一步扩内需的重点,也是房地产发展的希望。
所以,我们看到,这段时间,各地特别重视消费内需:
比如,国家用增发的国债,做民生保障,如“两新”政策(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大规模设备更新);
比如,直接用财政的钱鼓励生育和养育,鼓励消费品“以旧换新”,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比如,各地政府都特别重视吸引外来人口来我这里旅游、消费、创业。
可以讲,市场端的内卷,已传导至政府端。对房地产来讲,必然是想方设法给开发商减负,让他们看到房子能卖出去,还有确定性的利润。于是,在各地都在供应好地块、取消配建、修改规划设计标准、提高得房率等。于是,就出现了“各方都好、价格还不高”的均好性房子。
另外,房子回归到居住属性后,过去资产属性下,寄生在“涨价买单”链条上的食利群体,比如高地价、高利率、高建安成本(包含开发商帮助政府做配套,房价买单)等,都玩儿不转了。
当这些食利因素没有了,房价不就降下来了嘛!
另外,智能建造、空间优化等,也能让成本降下来,优势凸显出来。比如,过去的建造技术、户型设计理念下,90平米只能做格局一般的2房产品。现在,不仅能做三房,还能做到南北通透,有阳台、飘窗,有入户花园,全屋智能、新风系统等。即便同等价格,你选哪个呢?
03
总之,下一步,在政策扶持、地方内卷、开发商内卷、新技术应用,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价格又低、品质又好、功能完善的项目。它带来的巨大影响,就是搅动存量房市场,产生“鲇鱼效应”。
所以,二手房挂牌量又开始攀升了!
表:2025年3月份上海不同户型二手住房挂牌量及变化情况(单位:套、%)
从上表来看,挂牌增长幅度大的,不仅是1-2房的传统挂牌主力户型,而是3房及以上户型,增幅在50%以上,4房以上挂牌甚至翻倍增长。从区域来看,不仅内环内的老破小挂牌增长快,偏外围的中外环、外环外增长也快,特别是外环外,增长幅度高达66%,意味着次新房也在挂牌。
大家应该知道,前两年的二手房挂牌量增长,主要是价格回调带动的,户型上主要是老破小为主,因为这类房子的价格跌得更多。另外,交易周期拉长,卖的没挂的多,导致二手房在售量不断扩大。
但经历三年多“挤泡沫”,去年四季度以来,“急跌”告一段落,二手房价格开始稳定了,一线城市、杭州、成都等10个城市的二手房价开始上涨了。那为啥,“挂牌潮”又来了,而且挂牌的区域范围、户型范围都扩大了,成交一直尚好的“次新房”挂牌也开始明显增加了?
另外,实地调研时,我们也发现,一些交付没几年(甚至没装修)的房子,就开始挂牌售卖了,甚至“交房即挂牌”。“次新房”最大的特点,除了新之外,就是户型大。贝壳有统计,2024年相比2021年,一线城市“次新房”挂牌增加了4个百分点,达到26%,中大户型达到42%;二线城市增加11个百分点,达到55%,中大户型增加了5个百分点,也达到了55%。
如果说,2022-2024年的那一轮二手房挂牌上升期,驱动因素是价格预期转弱下的“套现”,那么这一轮二手房挂牌,更多的是,“好房子”项目入市,以及住宅新规发布后的冲击效应。
不仅老破小挂牌量在增长,次新房挂牌也增加了,不仅外围区域的挂牌量增加了,中心区挂牌也增加了。
这就是“鲇鱼效应”搅动的结果!
04
当然,这个过程会伴随着价格下跌,但这是住房回归一般消费品之后,产品供给层次多样化、消费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就好比,你去买汽车,既有几万元的代步车,也有十几万的升级版,还有几十万、上百万的豪华车。但即便是几万元的代步车,其体验感也比十几年前十几万的要好。
图:深圳的保障房开始配置全屋智能了
而国家的“底线标准”、地方内卷下的“升级标准”、开发商内卷下的“高限标准”的落地,以及科技化、智能化,新型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户型和空间利用方式的优化会加速这一过程。
这几年,为何二手房交易占比高了?一方面,新产品驱动置换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二手房价格跌到位了。有人说,买涨不买跌,但这只是针对一部分人,对这些年来到城市,而无法上车的广大年轻人、刚需群体,只要房子的价格跌到位,就一定会买,因为要结婚、小孩要上学。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想漂了,要扎根,要有稳定的感觉、有被城市接纳的诉求!
试想,在过去高房价时期,有多少刚需能买得起?这也是为何,旧模式下,房地产市场无法持续。因为,房价在高位、存在涨价预期,只有高收入的人、加得起杠杆或敢于加杠杆的人才能上车,导致房价越高、有效需求越少,交易越来越小众,市场规模越来越萎缩,或者靠杠杆维持。
只有广大的刚需能“上得起车”,“由租转卖”、“由刚需到改善”、“由二手房到新房”,这个良性循环、逐步升级的链条才能转起来。现在,“好房子”在产品供给端产生示范效应,综合性比较比高(又便宜、又好)的产品出现了,搅动阴跌、板结的市场,触发和牵引住房消费链条。
这样,租转买、刚需转改善、二手房转新房,逐步升级,以及这个过程中带动的装饰专修、建筑建材,新材料、新科技的应用,构成了房地产内需的新图谱,或者说内循环在房地产的体现。
这样才不辜负大宗消费品的定位。
领导市场北京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道理就在这里。
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好房子”在供给端匹配和牵引需求、促进住房梯次消费链条循环,对市场形成托底;另一方面是鲇鱼效应下,存量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价值回归之旅。这个过程中,没有逃顶,没有抓住数次政策窗口期的小业主,不可避免要承担一些损失,这也没有办法。
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笔在后,“房住不炒”在2017年就提过了,后续每次重要会议都强调一遍。政策“仁至义尽”了,资本的逐利性带动着资本,奋不顾身地往房地产市场中涌去,这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到了这个份上,怪谁呢?大家都是成年人。
好在,“没有卖出去的房子,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这个逻辑仍有效。没有“好房子”的出现,很多业主还停留在“曾经的价格”上。好房子,让大家认清现实,驱动挂牌,以合理定价,卖个实在的价格,让别人上得起车,让自己能换得起房,这比温水煮青蛙式的阴跌好多少倍。
这也是止跌回稳的长效机制。很简单,只有交易起来、循环起来,价格才能稳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