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找房 让你置业更轻松 App打开
买房情报群-一个聊房子的微信群 申请入群

现房销售要来了吗?

李宇嘉

李宇嘉 地产

2025.5.14 11:27浏览:732



近期,有媒体报道,我国正考虑在全国范围内取消预售,实施现房销售。


而且,这项政策也是国家正在制定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部分。


去年7月份启动新一轮改革的三中全会也提出,改革融资方式和预售制度。顶层做出改革部署后,管理部门自然就要贯彻落实。去年底的全国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将“大力推进商品住房销售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优化预售资金监管”列为2025年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目前,现房销售已经占到全部新建住房的30%左右,海南全省及部分土地依赖度较小的城市实施全域现房销售。多数城市推出了现房销售试点项目,或在年度拍地中确定一定宗数的现房地块。


数据来源:wind


那么,现房销售是不是很快就到来了?预售到现售的切换,遵循什么样的逻辑?其影响有多大?


网络上的分析文章很多,普遍认为,全面启动现售的压力太大了。


因为,不管是开发商的财务平衡基础,还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基础,都是建立在预售制度下的。


一方面,预售制度下开发商的利润比较高。很简单,预售到现售的直接影响就是,一年内就能实现的利润,现在变为2-3年才能实现,投资回报率自然下降了,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也降低了。


另一方面,预售制度下,房地产周转较快,开发商通过预售快速回笼资金,再去拿地和启动新一轮开发,土地能卖的更多一些。开发商利润高,可以支撑其去举借债务,也能支撑其去拿高价地。


更重要的是,现在要求“自有资金拿地”。土地款缴清后,才能拿到土地证,才能办理开工报建手续、才能申请开发贷(开发贷封闭运转,只能用于工程建设)。现售模式下,开工到销售的周期,从6个月到1年延长至2-3年。也就是,2-3年后,才能通过销售回款来回收土地支出。


而且,2-3年以后的楼市,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势,多数开发商心理都犯嘀咕。这就是为何,现在“小地块”出让是主流,开发商也遵循尽快开发、尽快回收资金的“短期确定性”逻辑。


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从预售转到现售,必然会导致前端资金占用大,但回收周期长的“错配现象”,也会导致开发商拿地积极性明显下降。近期,笔者了解到,因为担心现售制度可能突然到来,或提高现售类地块出让的比例,一家TOP类央企计划多拿一些预售类的地块。


总结来看,如果推现售的话,至少在开发商层面、地方政府层面,阻力还是挺大的。



那是不是意味着,现房销售就很难推行了呢?


也不是!


根本上讲,预售存在的基础开始瓦解了!


1995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正式确定了预售制度,到现在刚好30年的时间。这30年,特别是前面的二十多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缺钱”,包括市政建设和住房建设,都特别缺乏资金。


因此,预售制度更多承担的是,给城市建设融资(地方政府)、给住房供给融资,以应对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的资金需求,也是应对赶超战略下对规模的追求。因此,我们在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以后,大范围实施预售制度。而且,我们的预售制度比英美的更加宽松。


表:5美国、英国、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预售制度对比

资料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整理


在英美,购房者购买期房时,在交房前只需支付10-20%房价作为定金,而定金在房屋落成前放在第三方托管,交房时定金和大部分房款才交付给开发商,银行按揭贷款也是在交房时再贷出。简单说,英美国房产预售制度下,开发商无法在房屋未完成建设前从购房者那里拿到资金。


在我国,不仅土地购置可以融资,开发可以贷款,而且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还可以垫资,居民的按揭贷款也在销售以后就转到了开发商账户。总之,过去预售模式下,开发商可以空手套白狼。


当然,这是监管的缺失或漏洞!


但从根本上来讲,这是土地和房地产为城市建设和住房供给融资的必然结果,也是赶超战略下的“规模崇拜”、GDP政绩的结果。尽管预售制度产生了很多问题(烂尾、保交房和质量问题),但没有预售,就没有快速推进的中国城市化、超常规的房地产发展、超常规的招商引资。


但是,凡事都有个度,都有阶段性、历史性!


当外延式的城市扩张结束了,当城市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好了,当房子足够多、甚至过剩了,当城市进入更新时代了,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当居民开始关注品质了,预售制度的历史使命就要卸下来了。而且,从当下来看,预售制度的正面贡献越来越小,负面问题越来越大:


  • 新一轮的楼市“去库存”压力

  • 预售下交付品质难保障,导致的保交房压力

  • 房地产过度融资,导致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

  • 预售制下的土地出让依赖惯性,导致地方财政转型困难、经济转型困难


我们以“去库存”为例。本轮去库存的难度很大,难的地方不在“如何去化”,而是“能否去化”。这些库存是预售模式下高周转的产物,而现在的需求是全面讲究居住属性、体验感的需求。供需在区位、品质、配套上匹配性很差,即旧库存无法匹配新需求,导致“无法去化”。


即便,现在新房开始转向品质“内卷”,但依旧是营销导向。所有在品质方面的升级举措,基本都在硬件方面,从大门、到小区参观动线(园林、景观、物业)、再到入户等,这些品质上的改善,大都是为完成那“惊险的一跳”——逼定。但最后包括配套在内的交付品质如何?


真有不确定,毕竟住房产品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任何一个部品部件,都有操作空间!


仅仅三年的时间,新房市场就跌回到了2009年的水平,其中既有挤泡沫的成分,也有老百姓“用脚投票”的成分。现在,尽管止跌回稳趋势显现,但基础不扎实。但无论从哪方面的影响来看,管理层都无法容忍进一步下行,但传统的救市政策应出尽出,稳楼市需要新模式。


不久前,领导人在视察北京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空间来自于哪里呢?答案就是高质量发展,或者“高质量的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好房子”新标准,叠加现房销售,真正实现高质量的产品供给侧改革,稳定需求侧。


现售能不能推下去,关键看配套政策: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就是金融支持。如果把开发贷利率降到很低的水平,现房销售的资金压力就小了。


之前的预售模式下,银行、开发商、购房者、地方政府等,大家都在追逐房地产“上半场”的红利。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几方是合伙人模式,大家共同投资一个未建成的、叫房子的产品。


当房子卖出去了,价格涨了,合伙人都得利、各得其所。但预售有风险,房子交付不了就需要多方来担责。当下就是这种情况:银行产生不良,还得承担交付的融资责任;开发商承担交付的主体责任;购房者收不了房;地方政府拿了土地出让金,就得承担交付的属地责任和稳定责任。


但是,房子回归到居住属性后,不再是投资品,而是成为大宗消费品、一般消费品。因此,房子的融资,不再能承担资本品下那么高的利率了。如果是现房,交付的风险完全没有了,融资利率要进一步降低了。而且,越是确定性的产品,银行之间的竞争越大,利率也应该越低。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地价要降低。住房回归到消费品,倒推到土地,也真正变成消费品的原材料了。资本品属性下,高地价有必然性。转为消费品了,不可能再维持那么高的地价。


有人可能会认为,说豪宅的地价会很高。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仅限于极少数具有稀缺资源的区域。比如,北京的二环以内、上海内环内的一小部分。但问题是,这些区域都已经开发殆尽了。


现在,市面上的豪宅越来越多了,也就没有真正的豪宅了。比如,过去在广州谈到豪宅时,一般指向珠江新城、二沙岛。现在,主城各区都在打造豪宅区域,而且产品升级换代很快,量也非常大。但价格层面的这种“豪气”,多少人能买得起单?最后的结局,可能是无法豪起来了。


总之,要推现售,就得把利率降下来、把地价降下来,不能既要、又要。


当然,营商环境也要完善,比如“拿地即开工”“销售即办证”,鼓励联合拿地。一些手续能容缺的就容缺办理,规划报建的流程可以走快一点等等。另外,笔者也了解到,开发商也在完善运营系统,研发“快建流程”,比如某央企的现房周期,从拿地到销售可以缩短至16个月等等。


最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然是期房与现房并存的时代。


一方面,现房销售的新模式,必然是对新出让地块而言。现在,多数城市已出让、未开发的地块,其消化周期在5年左右。同时,已开发但未达到销售条件的在建工程(包括停缓建),规模也不小。


数据来源:克而瑞地产研究


另一方面,管理层在推出这个制度时,也要考虑其对整个行业和市场的冲击。在当前止跌回稳的关键时期,必然不会一刀切地过渡。未来,开发商既可以选择预售开发模式,也可以选择现售开发模式。


即便选择预售模式,但也不是过去那种粗放、基本没人管的预售。不仅预售资金会被严格监管,拿地也需要自有资金,再加上“封顶才能办按揭”等,预售和现售的差别也没那么大了。


查看更多同标签文章

宏观分析

9块9速购服务

9.9情报群-聊房子的微信群

买不买?买哪里?

听听大家怎么说?

9块9速购服务 申请入群 >
首页 暂不支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