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快讯
2025.7.4 10:39浏览:772
产业快讯
2025.7.4 10:39浏览:772
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近日,中宣部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广东,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三大央媒同时关注广东机器人产业发展,重点以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为案例。
❖ 人民日报刊发《机器人企业何以在广东聚木成林》
❖ 新华社推出《活力中国调研行|广东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新高地》
❖ 央视新闻播发《活力中国调研行·深圳:构建产业生态,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
合力攻关搞科研
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人民日报发文称,在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一系列多场景的机器人产品令人眼花缭乱。文章还以深圳企业众擎机器人为例,分析深圳机器人产业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在深圳,机器人不止于“炫技”,机器人产品正加速融入生产生活。
央视新闻报道称,深圳有会写毛笔字的机器人、会拉花的咖啡机器人,工厂里,机器人担任“巡检员”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马路上,还有扫地机器人在辛勤工作。
今年以来,深圳在机器人领域频有突破。众擎机器人完成前空翻,这是世界上首次有人形机器人完成这一动作;优必选Walker S系列机器人在极氪5G智慧工厂,成功实现了协同分拣、协同搬运和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
深圳机器人产业如何创新发展,是央媒此次采访关注的重点。
人民日报称,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正联合多家头部企业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力争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推进器”。
新华社在文章中点明,从众擎到奥比中光,再到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一批具备全球视野的“科技尖兵”正在快速形成合力——它们不仅在形态上不断突破,更在认知和算法层面实现迭代升级,为机器人产业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化”提供强劲动能。
近年来,深圳加大研发投入、尊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重点实验室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关键作用,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目前,深圳有7家企业入选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覆盖传感器、电池、电机、整机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此外,深圳正在高标准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福田实验室突破具身智能感知、移动、决策、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光明实验室建设大湾区昇腾算力应用创新研究院,推动昇腾AI算子开发和开源社区生态建设。
深圳机器人的“崛起密码”
畅通产学研一体化路径
大批机器人企业,何以在深圳聚木成林?
人民日报在文章中剖析指出,深圳产业体系完善,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各类整机较为完善的产业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突破6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7.4万家,占全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总数约16%。
热度不减的深圳“机器人谷”,串联起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留仙洞总部基地、南山智园等重要创新节点,从通用智能具身终端到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再到整机机器人,一大批头部企业高度聚集,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
众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艾文表示:“新产品设计图纸发给供应商,当天就能把样品带回来。”
央视新闻在报道中提到,十几分钟内就能与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见面聊需求,很多企业冲着产业集聚度,也要把企业落在“机器人谷”。
多家企业、不同团队协同,畅通产学研一体化路径,构建“高校+研究院+企业”高效合作体系,不仅是“机器人谷”的崛起密码,也是深圳在机器人基础研究、技术攻坚、产业壮大上的“制胜法宝”。
机器人产业“沿途下蛋”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再走进新场景
丰富多样的机器人产品,如何从实验室走进真实运用场景,融入生产生活?
央视新闻称,深圳机器人产品有“沿途下蛋”的特点,这些企业多数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只要有小成果、小突破,就可以推向市场。
今年3月,深圳发放首批近2亿元“训力券”(算力购买补贴),惠及逐际动力、云天励飞等近40家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推动企业把更多资金用来开发场景、优化算法、升级技术。
为加速场景供需匹配,助力企业研发产品、迭代技术、验证性能,深圳提出城市全域全时全场景“应开尽开”,鼓励制造业企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全面开放技术研发、质量检测、流水线组装、物料搬运等生产场景,让新技术更好更快变成产品、进入千行百业千家万户。
产业链紧密协作、产学研深度赋能、创新环境开放包容,深圳充分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为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进行长期投入、提供精准服务,打造了良好生态系统。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新技术变成新产品,走向新场景,深圳正朝着“人形机器人第一城”加速迈进,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的核心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