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媒体
2025.7.31 10:08浏览:8611
资讯中心 媒体
2025.7.31 10:08浏览:8611
来源:泽平宏观展望
2025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召开。总结上半年经济形势,布置下一步工作。基调上延续稳中求进,强调保持政策稳定性兼顾灵活性,着力稳预期。
本次会议传递九大信号:
第一,总基调,延续稳中求进,强调保持政策稳定性、增强政策灵活性,且“适时加力”。
第二,财政政策,落实落细,强调结构。后续预计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民生保障,加大对特定群体支出。
第三,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预计未来可能继续降息。重点推动利率工具的下调与流动性的前瞻性投放。
第四,产业政策,重视科技创新、推动良性竞争。预计下半年继续以未来产业和卡脖子相关产业为重点领域,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此次未直接提及“内卷”,表述较为温和,或因近日市场炒作过热,政策面希望其回归正常内涵。
第五,房地产政策,高质量城市更新。本次会议未重点提及房地产,提出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第六,扩内需,从消费场景和消费能力方面共同发力。关于提升消费能力未来可能出台的政策包括社保缴费比例优化、个税结构调整、灵活就业者支持政策等。
第七,保民生,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就业和救助兼顾发展和兜底,两者共同推进社会稳定和消费信心的重建。
第八,资本市场,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良好态势。近期市场赚钱效应较好,政策鼓励持续活跃资本市场。
第九,高水平开放,稳外贸基本盘。帮助受冲击较大的外贸企业,强化融资支持,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1 总基调:适时加力,保持稳定性,增强灵活性
“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从宏观数据看,当前经济处于修复状态。二季度GDP同比增长延续回升,但环比动能减弱;制造业PMI虽保持在扩张区间,但分项指标如新订单和就业改善有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回落,出口增速回升,但关税不确定性仍存。
本次政治局会议延续了“稳中求进”的政策总基调,强调保持政策稳定性、增强政策灵活性,且“适时加力”。从近期政策实践看,各地推出支持民营经济细则、资本市场活跃度相关工具密集出台、举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等。
中国经济潜力大,只要稳定市场预期、加强保护民营经济、精准实施结构性滴灌,重启经济复苏,则东升西降和信心牛可期。
2 财政政策:落实落细
“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本次财政政策强调“落实落细”,重在结构。宏观角度来看,消费、收储、投资、生育等领域需求巨大。7月28日,《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发布,在婴幼儿满3周岁之前每孩每年补助3600元。后续预计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民生保障,加大对特定群体支出,地方政府通过稳岗返还、优化社会救助体系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帮助特困人员、孤儿、孤寡老人、学生、失业人员等特定群体抵御风险。结构性减税降费,在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有所倾斜。
预计下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剩余额度及新增专项债剩余额度将加快发行,三季度或迎发行高峰。2025年上半年政府债券净融资达7.66万亿元,截至6月底,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发行5550亿元,进度42.7%。
3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
“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
提法预示下半年有继续降息可能。5月7日,央行宣布降息10bp,降准50bp等一揽子宽松政策,未来重点在于积极落实,且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同时持续多轮降息降准,扩大再贷款投放,尤其是重点推动利率工具的下调与流动性的前瞻性投放。
一方面,适时降息与定向降准可有效缓解企业融资成本、减轻债务负担,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制造业链条、地方融资平台具有较强支持作用;另一方面,结构性工具如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设备更新再贷款等,应扩围增量,形成更具针对性的流动性供给机制。当前货币政策更应体现“精准滴灌”的特征,将资源集中于实体经济的关键薄弱点,围绕科技、制造、绿色、养老等方向精准配置资源。
4 产业:科技创新、良性竞争
“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
产业政策重点一是培育新兴产业,二是良性竞争。
培育新兴产业。预计下半年继续以未来产业和卡脖子相关产业为重点领域,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同时注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产业政策可能涉及以下领域:1)支持未来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发展。培育具备战略性、颠覆性的新兴产业,包括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互联网、人形机器人等领域。2)深化科研与产业融合。鼓励企业牵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促进技术链与产业链的高度协同。如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通过“产业孵化+平台赋能”模式,成功孵化9个来自全国高校院所的产学研项目。3)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和产学研一体化。
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此次未直接提及“内卷”,表述较为温和,或因近日市场炒作过热,政策面希望其回归正常内涵。
破除“中国式内卷”,既要引导市场出清,也要采取行政手段,技术迭代与海外布局有望打开新的成长空间。2024年730政治局会议首提,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4年12月,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5 房地产:高质量城市更新
“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从去年“926”到今年5月降息,房地产政策持续加码,核心城市以价换量,但大部分三四线楼市有价无市。房价仍处于下行通道,房企销售降幅扩大。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5.5%和-10.8%,较5月下滑2.2和4.8个百分点。
地产相关也政策持续推出。5月,央行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25bp,5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预计每年节省居民公积金贷款利息支出超200亿元。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助力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再次举行,凸显中央对城市发展新阶段的高度重视。
房地产稳则经济稳,未来“三招可救地产”:
1)组建5万亿以上的大型住房银行收储,利率要低、期限要长、规模要大、分配要公平。
2)持续降息,配合降低相关税费、中介费等,减少购房成本。
3)全面取消限购,回归市场化,释放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广州已全面放开,后续其他一线城市也应该逐步全面放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
按照达利欧的债务大周期理论和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日本之所以会落入失去的三十年和低欲望社会,是因为让居民和企业部门独自化解房地产大泡沫破裂以后的债务。
根据日本和美国的经验教训,房地产大泡沫破裂后的出路在于“债务大挪移”。如果由居民和企业部门独自化解债务,将导致债务通缩循环、资产负债表衰退和低欲望社会。由政府和央行扩张资产负债表来减轻居民和企业债务压力,就有望恢复消费和投资的活力。
长期看,以“城市群战略、金融稳定、人地挂钩、房地产税和租购并举”为核心,可以加快构建房地产新模式。
6 扩内需:消费场景和消费能力
“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
本次提法的核心思路是,提升消费意愿与消费能力协同发力。
消费补贴可在短期起到提振作用。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较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环比-0.2%,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弱于季节性。消费结构上,有补贴的家电家具等保持高增,餐饮烟酒等下滑。
长期来看,制约消费回升的主要矛盾在于居民收入预期偏弱、消费信心不足。只有收入结构优化,消费升级才可能真正实现内生动力转化。未来可能出台的政策包括:社保缴费比例优化、个税结构调整、灵活就业者支持政策,以及工资指导线制度强化等。
从收入侧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获得感,从场景侧扩大可持续消费机会,从制度侧稳定预期、降低不确定性,是当下扩内需的现实路径。
7 保民生:就业优先
“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落实好惠民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就业优先体现政策主动性和灵活性。结合近期部署,如“三支一扶”继续扩招、推动灵活就业登记制度建设,以及扩大社区服务岗位供给,政策正从多个层面系统化托底就业结构。
民生政策的主逻辑是防风险和稳预期。就业和救助兼顾发展和兜底,两者共同推进社会稳定和消费信心的重建。
8 资本市场:增强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良好态势
“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近期以A股、港股为代表的人民币资产创出新高,同时美元指数走弱,人民币汇率走强。截至2025年7月30日,上证指数达到3615点、创业板指收于2367点,接近去年10月高度,市场赚钱效应较好。
去年924之后,资本市场支持政策频出。央行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证监会表示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好类“平准基金”作用,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鼓励并购重组等,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将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为市场引入更多增量资金。
9 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基本盘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帮助受冲击较大的外贸企业,强化融资支持,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优化出口退税政策,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
政策表述体现出在外需偏弱、环境复杂的情况下,稳外贸重点在从内发力,提高企业的抗压能力和开放平台的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