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 地产
2025.8.31 12:31浏览:1842
李宇嘉 地产
2025.8.31 12:31浏览:1842
8月份,市场情绪比较糟,从公号的阅读量、留言就知道了。
近期,有几个新现象需引起关注:
新规产品去化率骤降,有的下跌50个百分点;
一线城市二手房价领跌,5-7月份环比平均跌幅达到-0.8%;
刚需买家非捡漏不买房,市场“卖旧买新”的置换链条受阻;
部分被视为能穿越周期的优质地段产品,也开始“破防”了;
新房项目清盘周期拉长,在售新房、挂牌二手房同场厮杀;
地段决定的逻辑失效了,同一地段产品同质化内卷和竞争。
数据来源:克而瑞地产研究
如何看待当前的现象?下一步该怎么办?
根源在于,我们的行为违背了“供求关系重大变化”这个逻辑下。
23年7月份,高层明确了“供求关系重大变化”,意味着存量时代到来(二手房交易占比快速提升),也意味着新增供应要做减法。但同时,不管是YQ后的欠账,还是内需引擎打造的基础设施投入,亦或稳定地产量价的压力,或者单纯的经济KPI,各地是不可能做减法的。
于是,结构性市场机会以及“第四代/高品质住宅”横空出世。这个本身没毛病,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落实到地方,考虑的还是很现实的问题,即财政对于地产的诉求,本身还是增量思维。甚至,我们很多政策端刺激(比如以旧换新、公积金等)仍然是为了激发增量需求。
问题是,回归到商品属性后,资产属性下的“多套房持有”意义不大了,导致市场不得不直面过剩这个大问题。不断创新高的二手房挂牌量,让供求关系逆转的局面更加明显,也让“止跌回稳”在量的考虑上,必须要综合新房和二手房总体的交易量,毕竟刚需全面转向二手房了。
从但就各地而言,它关心的是增量,而且也不仅仅是高品质的那点儿需求(当然,高品质的市场需求是有的,特别是过去高周转旋律下,高品质的房子比较少,但这类需求是小众的),而是怎么把需求进一步激发出来。甚至可以说是。怎么把新房需求挖掘出来,创造出或刺激出来。
除了不遗余力的政策纾困,城市间开始肉搏、争抢开发商来我这里拿地。因此,地块出让开始迎合开发商,让利的尺度越来越大,包括核心区位、得房率等等,到后面就量身定做了。同时,存量未开发地块,也纷纷启动调规,包括“商改住”、降低商办指标、高密改低密或大平层。
于是,供给端继续上量。但高总价、大面积的高品质住房,需求就那么多。对此,开发商也心知肚明,知道这个供给端的“红利期”是短暂的,很快就会从蓝海变成红海,再到死海。最佳选择是“快抢跑、快出货”,才能分享到这个红利的一杯羹。上半年,市场也是按这个节奏来走的。
新规产品高去化,被放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新增项目不断入场,迅速将有限的需求吃光喝尽。不知道哪个项目的入市是最后一根稻草,总之在7月份,供给端的红利期窗口开始逐渐被关上了。
先跑的,跑的快的,就是幸运的,先知先觉的;后跑的、跑的慢的,就是不幸的,自认倒霉。这时候,你拿产品力、营销策略、地段等说事,都没有意义。因为,当有限的需求被吸纳完毕后,巨大的供需不平衡下,市场下行预期非常强烈,任何一点儿小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
新房供给端,本应该遵循产品逐步迭代,每一个片区逐步释放土地资源,消化一部分库存和土地,再释放一部分。但这个逻辑彻底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一把梭哈,导致规划的新片区,产品迅速放量和内卷,新房市场的这种策略,迅速碾压至在售的旧规产品和二手住房市场。
最典型的就是,旧规产品不断降价,以及靠超低价的工抵房来续命。我们看到,工抵房常态化,时不时就冒出来。表面上,只放出几套,但到售楼处、合作渠道,有十几套,这是当前竞争格局下的无奈之举;二手房市场挂牌量攀升的同时,卖家为避免阴跌以“一次性降到位”来迅速出货。由此,“先卖后买”的置换链条停摆,要么卖不掉,要么超低价卖,怎么置换呢?
而且,基于“买高了”的心理担忧,进入二手或旧规产品市场的,基本是捡漏——“非超低价不买”,楼市也有点deflation的意味了。近期,热点城市总价200万以下、300万以下(京沪深)的交易越来越占主导了,广州200万以下占比超过六成,原因就是通缩下的防御心理。
总结来看,整个市场的循环越来越板结:新房去化不掉,后续为了卖地,地方不得不推更优质、单位地价更低、利润更确定的地块。新拿地的开发商,或有更强产品力,或更充足的降价空间,应对市场的竞争,这导致前期的新房被卷死的份儿,而旧规新房和二手房应对手段只有价格。
很显然,过去说的级差地租决定的地段性和唯一性,被海量供应抹平了,被新旧规产品之间的内卷式竞争抹平了,被新房和二手房之间的内卷式竞争,给捋平了。一旦供给端“放量约束”失效,或说地段失效了,市场进入到“类新能源汽车”的态势,供给相对现在的需求可能是无限的。
当前楼市的的局面,对产业、经济层面的影响是一方面,对百姓的影响,需要重视和评估。多套房、高收入人群,尚且可以通过降价出货来止损或收获浮盈。毕竟,很多业主是一手买家,房子十几年前入手的,即便跌价了,现在也还有浮盈。毕竟,尽快卖掉,少亏损就是赚了。
对多数只有一套房的普通家庭来说,面对阴跌不止的态势,没有任何招。全社会防御性心理的形成(包括预防性储蓄),与此不无关系。就当下的态势来看,已供出去的地,开发商必然要尽快开工、尽快销售,因为销售窗口比较短,利润率也随时间收窄,短期看这个局面难以改变。
过去,我一直在说供给端要缩量,包括库存大的,要收缩供地,批开工、批预售都要放缓。现在,已经供出去的,要考虑开发商的难处,要积极去化。但没有供出去的地,必须要暂停供应,供出去但没开发的地(包括二、三期地块),不仅要暂停调整规划、用途,甚至要暂停开发。
保卫普通人的资产,这个是能选择、且必须选择的!
还有,近年来我们打造的很多住宅新型片区,规划和名称都是很高大上的,但几年、十年过去了,除密密麻麻的房子,当年宣传的地铁没到位、路也没建好,还是那么拥堵。就从这一点来看,凭什么要那么高的价格呢?配套好一点,至少大家也不会那么踊跃挂牌、用脚投票。
保卫普通人的资产,这也是地方政府可以做的、应该做的!
很多人都在说,接下来应该要出大招了,但过往的大招来看,释放出的需求迅速被海量供给吞噬,以及给供地、开工释放出了新的空间,政策的效应期越来越短。短期看,要收缩供地和开发;中长期看,要解决基本面的制约,包括解决“金融城没金融”、“科技城缺科技”的问题,也包括把本来能做,却一直没做起来、老生常谈、哪个城市都有的公共配套短板补上来。
最后,讲点儿开心的事儿。我的一个同事,工作近十年积攒了300万,前几年就说要买房,但那时广州房价高,但凡靠近中心区、次新的二手房,根本买不起,新房更是高到不敢想,一直没买。
现在好了,当珠江新城有的二手房源跌到7万/平米了,手握300万现金在广州买刚需盘,可以横着走,几个中介围着你服务,随便挑、随便选。看中的小区,即便是同户型,每天看的也不重复,冷不丁就有业主超低价割肉的笋盘出来,这对很多刚需、刚改来说,确实是非常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