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找房 让你置业更轻松 App打开
买房情报群-一个聊房子的微信群 申请入群

假期探楼,对“好房子”有了新认识

李宇嘉

李宇嘉 地产

2025.10.9 09:38浏览:2581


国庆假期,外出看了几个新楼盘。


基本都是“好房子”项目。


但看来看去,发现同质化倾向很严重:


  • 要么是可劲儿投入,怎么奢侈怎么来。从大门到社区水系、景观,到会所的功能和设施,再到电梯和入户,最后到室内设施、用材,基本都是“星级酒店化”的标准。


  • 要么是无限的智能化。包括全屋家具家电的智能化控制,守护老幼并覆盖室内外、天地之间的智能化监控,归家、影院、睡眠的智能场景模式,温度和湿度、PM2.5、CO₂浓度、甲醛、光照度等数据智能化监测和调整,物业和配送的机器人服务。


  • 要么就在高赠送上可劲儿卷。除了官方标准下在阳台、飘窗上挖掘赠送,还在电梯厅、生活阳台上挖赠送。证载面积+非证载面积,实得率120%起步,有的能到180%。 


  • 要么就是堆高科技。除了智能技术外,声光气水都要有科技的投入或应用。比如声环境采用静音楼板、设备减振等7重降噪体系;光环境配备无主灯智能调光系统适配多场景;气环境通过新风四级过滤+UV除菌模块主动消杀病菌;水环境以四步净水系统(前置过滤+中央软水+中央净水+末端直饮水)搭配适恒健康水系统。


这些项目规划好、硬件好、设计好、感观好,确实是“好房子”。


但是,这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好”和好房子的“好”,总感觉有点不搭。



比如,有一个项目以“可以住的艺术馆”为设计理念,公区大堂借鉴博物馆展陈手法,摆放全球艺术家作品,搭配金箔工艺屏风、云锦缎面流纹等元素,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电梯厅、走廊等延续博物馆级设计,融合东方韵味与摩登风格,让归家充满文化与艺术碰撞。


艺术馆的归家路线、博物馆的地下用材、美术馆的社区景观,这类项目不在少数。


但对于多数业主来说,出行也好、归家也好,都匆匆忙忙。艺术馆的归家路线、博物馆的地下用材、美术馆的社区景观等等,一开始会多看几眼,但这些陈设风格与他/她的生活之琐碎、工作之忙碌、小孩中高考之焦虑,可能没啥关系,到后面就真得成摆设了。


再比如,全屋智能化确实告别繁琐操作,房子似乎有生命了,但很多功能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能全搞懂的业主不多,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另外,常用的就那几样,比如智能门锁、门禁。


要命的是,智能化的Bug很多。


比如,“回家模式”一键控制确实方便,但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如果窗户没关,回家路上是不可能一键开空调的;再比如,越是智能化的设备,某些环节、连接越是容易出问题。出了问题,谁来维护?后台系统不给力,系统升级要求业主换设备,甚至跑路了怎么办?



我认为,大门、会所、社区再怎么豪华,业主住进去之后,最关心的还是房子漏不漏水、隔音好不好、小区安不安全、边上有没有菜市场、物业服务到不到位、小区景观和水系能不能维持下去。


现在的是“好房子”项目,很多“技术堆砌”“过度投资”,本质上是销售策略导向,即将“卖房子”看作一个瞬时的感性营销。在售楼处、样板间、小区里,通过360度、无死角、立体式的“技术堆砌式”“场景呈现式”的营销轰炸,能在短时间内俘获买家。


或者讲,还是为了实现资本那“惊险的一跳”!


不可否认,即便现在,这种模式也派的上用场,毕竟这么理性或专业的人,还是少数。不过,在过去那个人傻钱多、愿意加杠杆、房子短缺的年代,这种模式最受用。但现在,市场面临四重压力:传播透明、用户挑剔、钱包紧张、供给过剩,这种模式就很难持久了。



数据来源:克而瑞地产研究


所以,我们看到,近期新房市场(主要是高品质产品)有2个新变化:


一是,开盘去化率下降了。


二是,新房从“产品力竞争”转向“价格竞争+产品力竞争”。


之所以,这种并不贴近业主日常的“好房子”模式被普遍遵循,并导致同质化、价格内卷,主要有2个原因:


一是,思维惯性。近些年各方一直在强调,“房子很多,但好房子不多”。对于什么是好房子,普遍认为是技术层面、硬件层面的好,就是“好房子”。但事实上,在供给过剩、信息透明的当下,市场眼里的“好”,已经告别技术和硬件,转向了“体验”和“实用”。


有人说,有钱人就喜欢这种奢华。没错,很多富豪确实如此,但这个群体本来就很小。另外,现在钱不好赚了,有钱人消费也开始务实、理性,不再愿意为表面的浮华而买单了。


同时,包括住房生产在内,由于长期存在的物资短缺,各行各业普遍认为,供给决定需求,生产出所谓的高品质产品,就一定能卖得出去。因此,大部分企业会把大量时间放在技术,放在琢磨产品上(而不是琢磨客户上)。在短缺时期,关注供给端无可厚非,但在过剩时代、钱包紧张时代、存量时代,对客户需求的上述变化把握不到位、不及时是不可行的。


或者说,拒绝套路、拒绝宏观叙事,对需求的把握要接地气。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我看了非常多的项目,几乎很少有项目,愿意就近打造一个干净整洁、品类齐全的综合型菜市场;也几乎很少有项目,社区里面或周边有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理发店;也几乎很少有项目,交付以后服务能一直保持下去,小区景观、水系能得到维持的。


二是,行为惯性。过去,房子是资本品,地方政府眼里就是为基建、政府运转融资的载体;在个人眼里就是资产配置的载体。现在,房子已是大宗消费品,相对资本品是巨大的变化,要遵循大宗消费品(比如汽车、电脑、手机等)属性下消费行为变化倒逼生产行为变化的现实。但在地方政府眼里,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依然把房地产看作是融资的手段。



从根本上讲,还是过去的营销模式太容易,也太赚钱,导致太留恋。对于接地气的需求的把握,需要开发商躬身入局,需要服务的细节化,这太难了。“卷”,就是因为喜欢做容易的事情,喜欢快成功,有这种想法的人多了,就“撞车”了,同质化竞争就是这么诞生的。


如何打造“好房子”,应学习造汽车,也就是近期屡屡强调的“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但相比汽车,房子的公共属性、社会属性更强,出问题的概率更大,引起的社会关注也更多。


因此,“好房子”的评价,首先应该满足“负面清单”或“底线标准”。


比如,5月1日生效的《住宅设计规范》,里面有关建筑结构、防水工程、外墙保温的寿命,分别不低于50年、25年、20年;比如,电梯、水泵、变压器等共用设施排放至卧室的噪音,卧室、起居室楼板撞击产生的噪音,不得高于某一个数值,在规范里有明确的表述。


比如,临街、临大马路、高架桥的,隔音降噪对于剥离、墙体的要求,就应该不低于某一个数值。


表:《住宅设计规范》有关隔音降噪的指标值



遵循底线标准,先达到合格,对多数普通人群来说,这就是好房子。然后,再从合格到好。


但是,我们关心的是,合格也好、好也好,如何做到这一点,以及做不到该怎么处理问题?


一是,建立“负面清单”或“底线标准”的公示制度。售楼现场和样板房,要公示这些标准,以及开发商申明已经达到了这些标准,否则就不是好房子。或者,开发商就失信了。这就和卖汽车一样,我们去4S店买车,最关注的,其实就是车辆的基本性能和售后维保。


二是,建立住房“4S店服务体系”。其实,制度规定、承诺都比较容易,关键是没达到标准或出问题该怎么办?过去,房子卖完了,开发商就溜之大吉,剩下的全生命周期维护就交给物业、业主了。未来,需学习汽车售后服务,建立住房“4S店服务体系”,从买房到居住、维修、改造,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这就要求开发商要建立长周期服务模式。


比如,前面讲,几乎很少有项目愿意就近打造一个干净整洁、品类齐全的综合型菜市场。可能有客观原因——入住率还不高。因此,需提前规划、预留空间,后续入住率高了,供给要跟进;


比如,现在老龄化还不高,但以后可能会比较高,就需要考虑以后老人和孩子的需求,预留了适老化改造的需要,比如智能设备接口等等。


总之,“好房子”的叙事,若不能和用户日常挂上钩,再响亮也白搭。而叙事的主角,已从高台上的大佬们,转向了普通人。今天的用户,很多人什么都见过、听过,靠吹嘘很难做到可持续。关键是牢记三个关键词:真实、尊重、连接。如此,好房子才能受欢迎。


查看更多同标签文章

深圳 房价 宏观分析

9块9速购服务

9.9情报群-聊房子的微信群

买不买?买哪里?

听听大家怎么说?

9块9速购服务 申请入群 >
首页 暂不支持评论!